1931年隆冬,李济仁出生于安徽歙县钟塘村,一个被橘林环绕的小山村。七岁入私塾读《千家诗》,但他更钟情于村头药铺。常常趁学堂间隙,偷偷钻进药铺,看老药师将蜈蚣、全蝎投入石臼舂捣。“蜈蚣虽毒,却能熄肝风止痉,是以毒攻毒的良药。”老药师的一句话,如灯火点亮了少年心中对中医药性矛盾的最初哲思。
真正的转折发生在1943年。母亲罹患久痢,病情危急,一位乡医用野苋菜根配陈仓米熬粥三日,竟奇迹般将其救回。14岁的李济仁由此立志学医,跪别父母,徒步百里,拜新安名医张根桂为师。清晨,他踏着露水采药;夜晚,映着煤油灯通读《黄帝内经》。师父要求极严,一味药性背错,罚抄《雷公炮制论》十遍。寒冬腊月,他双手冻疮累累,仍执笔默写《医宗金鉴》,笑言:“字字皆舟楫,救人于水火。”
1950年,年仅19岁的李济仁开始悬壶乡里。一次出诊途中,他目睹一位患高血压的农妇头晕坠河,捞起时衣袋里还揣着未煎的草药。李济仁内疚不已:“若我能早半日出诊……”这份自责成了终生使命,他暗下决心:要攻克这“无声杀手”——高血压。
1980年5月,一位58岁的船工宋某被家属搀入诊室,血压高达190/118mmHg,面赤如醉,眩晕欲倒。李济仁诊脉片刻,断言:“此并非单纯肝阳上亢,实为肾阴亏虚,水不涵木!”在场学生面面相觑——连西医降压药都束手无策,老师竟从“肝肾失衡”着手?
李济仁提笔开方:磁石、珍珠母重镇潜阳;天麻、钩藤息风定眩;怀牛膝引血下行,白芍柔肝养阴。仅服五剂,血压便下降30mmHg。学生追问原理,他一边在纸上画出太极图,一边解释:“肝为牡脏属阳,升发之性;肾为牝脏属阴,主静藏精。肾阴亏,则肝阳如脱缰野马,奔窜于上——这便是我提出的‘太极失衡论’。”
历经十年摸索,李济仁逐步提炼出“平潜”与“滋养”两法:平潜降压汤:以磁石、龙骨等重镇安神之品为锚,专克肝阳暴亢;滋养降压汤:主治肝肾阴虚,用山萸肉、杜仲填精补肾,如春雨润枯木。
42岁的教师陈某,体质虚弱、工作压力大,常年血压偏高,伴有耳鸣、遗精、头晕。李济仁断其“肝肾精血双亏”,予滋养汤并佐巴戟天温补助阳。服药40余剂后,患者喜极而泣:“先生让我重见天地清明!”
在现代医学手段辅助下,李济仁统计整理了80余味降压中药,发现半数以上归肝肾二经。弟子用荧光标记法证实怀牛膝有扩张肾血管作用,他欣喜不已:“老祖宗的经络理论,终于被显微镜看见了!”
但天命之年,李济仁自己却遭遇高血压突袭。某个深夜,连诊70人后,他突感天旋地转,测得血压高达190mmHg。虽服西药控制了数值,却仍头晕乏力。他叹道:“医不自医,实为耻也!”遂秉烛三夜,翻遍《本草纲目》,最终选出四味药茶:
黄芪补气为帆;黄精填精作舱;西洋参滋阴为舵;枸杞子养肝为桨。晨起温饮,药渣嚼服,气血双调,内外同调。半月后,头脑清明;三月后,诊脉手稳如初。女儿惊呼:“父亲手上的老年斑退了,面色如桃花!”这一方茶,李济仁坚持饮用了40年,至九旬之龄,血压常年稳定在120/80mmHg,成为晚年养生的活教材。
李济仁将养生之道凝练为“四两拨千斤”的日常功夫:晨起梳头百下:激发胆经清阳上行;葛粉鸡蛋饼:降糖健脾、滋阴养肝;子午双穴按摩:睡前搓热劳宫穴按涌泉,引心火下行以温肾水。某次学术会议前夜,他边听心电图报告边揉涌泉穴,次日登台气色红润。弟子笑称:“老师靠穴位充电,永不枯竭!”
1996年秋,皖南医学院灯火通明。李济仁带领学生将820种高血压相关症状录入电脑,开发出全国首套“中医辨证高血压软件”。老友揶揄:“你把祖传秘方都交给电脑啦?”他正色道:“中医若不能共享,只会被时代遗忘。”此系统推广至全国26省,东北一位渔民用后寄来鱼干致谢:“数字脉枕,救了我们一家命!”
2012年,李济仁与同为国医大师的夫人张舜华设立“树兰医学奖”,捐出多年积蓄,奖励青年医者。他感慨地说:“我靠乡亲凑钱读书,如今要把光传下去。”有病人送来土鸡蛋,李济仁总只取两枚:“情意比金贵,其余的留给你家孩子补身子。”
如今的李济仁,早已不仅是医术高明的国医大师,更成为一代中医精神的化身。他身上凝聚着新安医派的沉稳与厚重,也展现出中医传承者该有的格局与担当。从少年时期跋山涉水采药、寒窗苦读,到提出“太极失衡论”,创立肝肾同调治疗体系,再到推动中医高血压诊疗标准化、信息化建设,李济仁用一生践行“和诚精勤”的信念。他虽年近九旬,依然笔耕不辍,讲学不止,只为让中医之道在当代医学舞台上发出铿锵的回响,不被遗忘,更不被边缘。
在数十年与高血压患者打交道的实践中,李济仁深知,高血压绝非简单的数字波动,而是人体气机紊乱、脏腑失调的外在体现。他强调,高血压的本质,往往根植于肝火偏盛、肾精不足、气血不调,甚至情志失衡。他反复告诫年轻医生:“中医治高血压,不能只盯着血压计,更要看整个人的体质状态——阴阳是否协调?脾肾是否亏损?情志是否抑郁?只有辨清虚实,方能对症下药。”
在一次中老年健康讲座中,有位听众举手提问:“李老,您行医这么多年,有没有什么不靠吃药、也能调稳血压的小诀窍?我们这年纪,动不动就三高,药吃得心慌,副作用还大。”
李济仁笑了笑,答得坦率又真诚地说道:“其实很多人以为,控制血压就是要按时吃药、少油少盐、勤锻炼。但其实,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。我常跟病人说,除了这三样,还有三件‘不起眼却关键’的小事,只要做到,血压自然就会平平稳稳,不会反复。相信只要坚持一段时间,每个人都能看到效果...”
一是睡前泡脚,引血下行,安神定压。
泡脚,虽属生活小事,但在中医眼中却是调理全身、安神助眠的重要法门。足部是经络汇聚之地,与肾、脾、肝三脏关系尤为密切,温热水泡脚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,起到“引血下行”的作用,有助于将白天集中于头部的气血引至下肢,从而缓解头晕、烦躁等高血压常见症状。
尤其是夜间血压波动大、容易失眠或早醒的人群,睡前泡脚15分钟,不仅可以放松神经,改善睡眠质量,还能帮助夜间血压平稳过渡。建议使用温度在38℃~42℃之间的温热水,水位覆盖踝部,泡至额头微汗为宜,忌用过热或时间过长,以免反耗气血。若能在水中加入几片生姜或艾叶,温阳驱寒、行气通络之效更佳。坚持一个月,多数人都会明显感到睡眠改善,晨起血压也更为平稳。
二是晨起不急,缓和起身,防止血压飙升。
不少中老年人清晨醒来后急于下床,这一动作看似平常,实则暗藏隐患。人体经过一夜卧床,血液循环减慢,突然坐起或起身会导致血压瞬时波动,甚至诱发眩晕、跌倒,严重者可能引起心脑血管事件。
正确的做法是:醒来后先在床上平躺1分钟,让意识与血流逐步唤醒;随后坐起1分钟,做几次深呼吸,再慢慢起身下床。整个过程不宜急促,让身体有充分时间完成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。这个习惯看似微不足道,却对预防清晨高血压、降低心脑意外风险具有重要意义。尤其对既往有高血压、冠心病或曾出现清晨头晕、眼前发黑等症状的人群,更应引起重视。
三是常揉涌泉穴,调肝潜阳,助力血压平稳。
涌泉穴为肾经首穴,位于足底前1/3与后2/3交界凹陷处,是中医“引火归元”的重要穴位。肾主水、藏精,涌泉则如同井泉之口,是调动肾气、疏通经络的重要通道。高血压往往与肝阳上亢、肾阴不足有关,若能通过按摩涌泉穴,有助于疏肝降火、补肾安神,调节人体阴阳平衡,从而起到稳定血压的作用。
具体方法为:每天早晚各一次,双手搓热后用拇指或掌根按揉涌泉穴,各不少于100下。力道以酸胀为度,可在睡前配合热水泡脚后进行,效果更佳。坚持下来,不仅可改善血压波动,还能帮助缓解失眠、头晕、脚冷等多种症状。现代研究也证实,刺激涌泉穴可促进副交感神经活性,帮助调节血压、改善微循环。
综上所述,这三件事虽不涉及药物,却能从生活层面深度参与血压管理——泡脚助眠引血,缓起防晕稳压,揉穴潜阳安神,三者合一,既安全可行,又经济有效。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,这些“微调”才是“宏治”的基础,真正体现了中医“未病先防、已病防变”的智慧。
血压,是身体健康的风向标。管理它,不止靠药物,更需要日常点滴的精心呵护。只要愿意静心去做、持之以恒,许多看似不起眼的小习惯,终将带来可见的变化,守住血压的稳定,也守住了健康的根基。
[1]王传博,李艳.国医大师李济仁治疗痹病药对举隅[J].中华中医药杂志,2024,
[2]陆雨.国医大师李济仁的养生方[J].人人健康,2024,(21):80-81.
[3]熊滔,孔文晔,李艳.李济仁运用“寒热疗法”辨治痹证学术思想[J].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,2023,35(04):23-27.
配资优秀股票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