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很多国人能看透乌克兰被美国利用,但是乌克兰人自己却看不到?原因很简单,他们并非看不到自己被利用,而是他们已经没路可走了。
1991年独立的时候,乌克兰手里并不是一无所有。那时候它有世界第三的核武库,还有苏联遗留的大量重工业体系,光“安-225”这样的超级运输机就能吊起一个小城市的物资。但短短五年,这些核武器全送走了,重工业也因为缺少订单和市场开始萎缩。相比之下,以色列规模更小,但牢牢抓住本土研发和产业链自给,把“梅卡瓦”坦克和无人机做出口去,反而形成了安全和经济的双保险。乌克兰的问题在于,家底卖得太快,就像有人搬进新房还没站稳,就把家具全卖掉换了几顿饭,后面只能靠别人接济。
进入2004年“橙色革命”后,乌克兰在东西两头来回摇摆,国内产业结构没调整好,外贸依赖也愈加严重。比如天然气超过一半要从俄罗斯进口,价格被卡一点,整个冬天的供暖都有问题。而挪威同样是能源输入和输出平衡很关键的国家,人家通过欧洲内部的长约和自主勘探,保持了能源的独立性。能源被掐脖子,就像一个家庭厨房的煤气阀门在别人手里,随时能开关,你炒菜都不踏实。
到了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之后,乌克兰军队的情况一度尴尬:全国能动用的坦克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的T-64,库存导弹不少早就过了保质期。美国和欧洲送来“标枪”反坦克导弹,看起来解了燃眉之急,但每套导弹都有限制使用的条款,训练、维护还得依赖对方派员教学。反观芬兰,在苏联解体后坚持全民防御体系建设,哪怕装备不是最先进,也保证了战时的自主可用。这样的差距就像家里的电钻,别人借给你用时顺便带了一个锁,关键时刻得等他来开,你没法自己动手修。
经济援助问题同样明显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乌克兰的钱,常伴随提高能源价格、削减补贴这样的条件,这种调整在账面上有助于财政平衡,但对普通家庭的生活冲击很大。而韩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,借了IMF的钱后迅速推动本土企业改革,把三星、现代等做成了全球竞争力的品牌,很快还清债务。这种不同结果,就像两个人借钱买工具,一个用来开厂,一个用来维持日常餐饭,几年后,一个生意越做越大,另一个还在担心下顿饭。
现在的乌克兰民众,实际对外援背后的利益链并非全然不知。他们在基辅街头看到的,是北约援助的无人机飞过,但同时也看到自家邻居因为失业去报名参军。对外界来说,这是一盘明显的“下棋”,但对当事人而言,就是眼下要解决的热水和面包问题。两者的角度不同,导致判断和反应差距极大。
乌克兰手上的牌能打得好不好,不取决于牌面多华丽,而在于有没有自己的筹码和规则。只要经济和军事实力还得靠别人补血,就只能跟着别人的节奏走。对任何国家来说,只有当饭碗和钥匙都在自己手里,才能在别人邀你掰手腕时有底气说“不”。
配资优秀股票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