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SI学科排名作为全球学术评价体系中的关键指标,是基于全球学术机构的论文数据,从论文数、他引量等关键指标,给各学科实力做精准“体检”。而且,能在ESI学科排名里占据席位,尤其是冲进前列,背后必定有实打实的科研硬实力、学术影响力在撑腰。这就好比一场全球学术“大考”,能上榜的都是在学科领域里拼出成绩的“尖子生”。例如在7月份公布的最新ESI学科排名中,南开大学化学学科就展现出了强劲的实力。
据了解,南开化学学科是在2025年3月的排名数据中,首次进入全球千万分之一,这意味着南开大学在化学学科领域研究水平达到世界顶尖层次,实现发展新突破、开创发展新局面。
而在4个月之后,即2025年7月,南开化学学科在全球的排名从第21位,提升至全球第17位、国内第6位。这样强劲的提升势头,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学学科排名中确实令人惊叹,同时也尽显南开化学学科锐不可当的强劲动力,在国际赛道上越跑越稳、越跑越快。
展开剩余67%这种在国际舞台上的强势突围,并非偶然,而是其深厚学科积淀在全球范围内的有力彰显,且这份实力在国内排名中同样有着清晰的体现。
从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(化学)来看,南开大学2024年位列全国第3,相比2023年的第4名有所提升,总分1208,处于前3%的排名层次,这说明其化学学科在国内处于顶尖水平,并保持着稳步前进的态势。
另外,与ESI注重学科科研硬实力与学术影响力不同,软科对高校学科排名的指标中还包括人才培养。而南华能位居榜单TOP3,就意味着其人才培养实力在国内同领域中也是处于顶尖行列。实际上,南开化学的确历史悠久,起源于1919年建校伊始的理科化学门。1921年,邱宗岳先生创建化学系,是我国高校最早建立的化学系之一。
甚至新中国成立以来,从1958年何炳林教授研发的苯乙烯型强碱201树脂实现国家急需的核燃料——铀的提取,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研制和核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;杨石先校长带领师生开发出中国第一个杀虫剂“对硫磷”的生产工艺,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;周其林院士团队的“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”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……百余年来南开化学可谓优秀人才辈出。
如今,南开化学学院在本科生人才培养上的实力依旧在线。例如,近五年,该校本科生参与创新项目的规模逐年增长。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2020-2024年从6项增至8项;天津市和南开“百项工程”参与人数也不少,2024年达247人。这意味着南开给本科生提供了大量科研实践机会,让学生从大学阶段就接触项目、开展研究,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。
再看竞赛获奖,2020-2024年,“挑战杯”全国及天津赛事、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,还有化学实验、化工设计等专业竞赛中,南开化学学生获奖众多。如“挑战杯”全国赛一等奖8人次,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金奖45人次……能在高规格竞赛中获奖,说明南开化学培养的学生理论与实操兼备,创新和实践能力过硬。
从ESI全球排名的强势突进,到软科国内排名的稳步攀升,再到本科生人才培养里实践与竞赛的亮眼成果,南开化学一路攒下的“家底”,全是对学术的较真、对育人的用心。因此,对于有志于化学领域的考生而言,这样的学科既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,又搭建了充足的实践平台,其综合实力在同类院校中具有相当的竞争力,成为考生选择时的一个重要考量方向也在情理之中。
发布于:陕西省配资优秀股票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